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切实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宣传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高校党委及宣传部门做好这项工作,既要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又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在切实找准工作重点和切入点、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着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努力开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一、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明确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功能定位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大体上包括“对内新闻宣传”和“对外新闻宣传”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面向校内广大师生进行新闻宣传,后者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新闻宣传。就功能而言,“对内新闻宣传”就是在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等,通过加强新闻宣传工作,面向师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达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思路、举措,使学校的办学、育人理念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文化价值目标和追求,进而凝心聚力、携手同行。与此同时,高校校园作为一所“大课堂”,使新闻宣传工作成其为一种没有时空限制、无形的“课堂”和育人渠道、方式的有机延伸,也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的有力教育形式和手段。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新闻宣传具有动员、鼓劲、教育的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在不断调整、完善。面对改革的利益调整,面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如何平衡各方的关系,如何兼顾各方的需求,如何维持校园的和谐稳定,确保改革顺利进行,需要思想开路、舆论先行。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加强和改善新闻宣传工作,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开展必要的宣传引导和事先的宣传解释,把握舆论主导权,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思想舆论保障,营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思想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新闻宣传具有沟通、协调、引导的功能。
就“对外新闻宣传”来说,作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首先要立足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在向社会展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近年来,高校领域的新闻热点层出不穷,各种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许多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做好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日益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新闻宣传具有展示、塑造、公关、疏导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契合、对接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传播的重要窗口,把改革发展中形成的新经验、新典型、新成就等广泛传播出去,促进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播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向社会辐射学科、专业、产学研等资源信息,以主动、有效地对接社会、行业需求,广泛获取有益的办学资源。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新闻宣传具有传播、对接的功能。
二、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切实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
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还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统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政治方向。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之牢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当前,尤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新闻宣传形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明晰新闻与宣传的辩证关系。“新闻”和“宣传”是看待问题的两个不同视角,二者既不能对立来看,也不能等同来看。事实上,凡是在新闻媒体上发布的信息都必须有新闻价值;有宣传价值的信息只有具备了新闻价值才有生命力,只不过宣传价值是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侧重从思想动员、推动工作开展角度来评判信息的价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会使新闻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学校的工作重点多是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事件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都比较高。但是,如果把宣传价值等同于新闻价值,就会为那些平庸的新闻宣传报道推卸责任。
三是要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敏感性,提升信息的新闻价值。新闻敏感的核心是一种鉴别能力,依靠这种能力,记者可以迅速判断出哪些信息应该报道,哪些信息应该放弃。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某条信息能否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判定,它要求记者懂得受众的心理需求,尽量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事实和内容进行报道。具体来说,要看信息的新鲜程度,新闻贵在求快求新,报道刚刚发生的事情总会让受众产生新鲜感;要寻找差异信息,人们总想看到与过去不一样的信息,信息差异程度越大,新闻价值就越高;要看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关联度,无论新闻中包含的是对受众有利的信息,还是不利的信息,都会引发受众的高度关注;要看趣味的浓厚度,有趣的新闻信息可以调节人们平淡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消遣,而新闻信息中是否包含有故事、是否带有人情味、是否具有显著性等都是“趣味性”的题内应有之义。
四是要加强新闻宣传的组织与策划。将策划和新闻报道联系在一起,不是说新闻宣传可以不尊重真实性去制造新闻,而是强调应该发挥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新闻报道的潜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是通过一定的策划而得到的,这往往体现了新闻宣传工作对学校重点工作的关注和责任感。因为,作为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各个阶段的重大办学成果在很多时候是可预见的,而这种可预见性就给宣传工作的提前策划提供了操作空间。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往往和新闻宣传工作者缺少策划意识、报道方式陈旧、报道手段单一、只会简单地报道一些会议和活动等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须着眼新闻宣传的效果,加强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比如,学校出台了某一关系广大师生利益的重要决策,新闻宣传可以先进行信息发布,再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接受专访,还可以进行专家解读,发表评论性文章,最后还要对广大师生的意见进行回应。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形成强势宣传,引导舆论走向。
五是要进一步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作风与文风。尤其是针对校园新闻存在的“会议多、讲话多、活动多”等问题,以及新闻报道中“贴标签”、把话说满、不生动、不深入等,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切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牢牢把握“用事实说话”;新闻宣传工作者须深入教书育人和学校改革发展一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新闻事件和典型,把抽象的宣传融入生动、形象的人和事之中,把一般性的工作材料融入可感可知的新闻典型当中,真正做到让广大师生喜闻乐见,而且可信、可学。
三、整合新闻传媒资源,形成新闻宣传的合力
整合新闻传媒资源,首先可以挖掘和整合高校在新闻传播学科上的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高校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院校有800多所,这是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有利资源。比如,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可以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学生队伍可以充当新闻宣传的主力军,教学实验设备可以为新闻宣传提供硬件支持。在运作机制上,高校可以采取党委宣传部与专业院系共建校园媒体的方式,既可以解决新闻宣传部门人手和设备短缺的问题,又可以为专业院系提供实践平台。当然,也要注意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学生来承担,存在人员流动性大、队伍缺少稳定性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新闻宣传管理部门不断强化新闻宣传的规范化运作,有目的、有计划地适时开展对学生队伍的思想、业务培训,尽量减少因人员变动对新闻宣传质量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积极搭建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保证新闻宣传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其次,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发挥各校园媒体的优势,形成新闻宣传的合力。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拥有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站、校园网、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多种校园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不同媒体由于媒介手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优势。比如,报纸是平面媒体,文字的表意空间不受限制,擅长传达深度信息,也容易在传者和读者之间形成“想象共同体”;广播是听觉媒体,声音传递信息具有保真性强、有感染力、悦耳动听、录制简捷等优点;电视是视听媒体,图像和声音将现实世界的真实景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直观逼真、视觉冲击力强、可信度高等优势;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兼容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符号,具有高速迅捷、全时空覆盖、交互传播、容量巨大、存储简便等优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和发布任何信息提供了可能。
为此,一方面,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不同媒介在新闻报道上的比较优势,比如,报刊擅长解释新闻、广播擅长告知新闻、电视擅长展示新闻、网络新媒体擅长参与新闻,进而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新闻宣传合力;另一方面,在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或者说,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在推进新闻“采、编、发”联动上下功夫,积极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努力形成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联动和整体合力的优化、提升。在运作机制上,上述两方面综合效益的集成和新闻宣传合力的提升,往往得益于高校成立的新闻中心,其下设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工作单元,并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由新闻中心负责全校新闻的策划、选题、采写等,然后根据不同媒介的需要进行编辑,统一提供给各媒介单元,通过整合传播手段、构建立体宣传网络,形成良好的新闻宣传合力。
四、借助社会媒体,积极开展对外新闻宣传工作
面对多年来高等教育始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对外新闻宣传”相应地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首先要以典型报道和经验报道为重点,大力宣传和推广高校在改革发展中的新经验、新成就和新亮点。“面上找问题,点上做文章”,是进行典型报道和经验报道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立足全局,心中装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眼睛盯着学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有效做法,采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性报道和典型性报道。比如,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做法和成绩,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采取的举措,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上积累的经验,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典型事迹,在深化招生体制、教学模式、科研体制、人事分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等。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善于总结学校在破解这些难题方面的好经验、好办法,然后向社会媒体供稿,做到既宣传学校成绩,又可供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其次,要基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重点、敏感问题等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主动把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真实有效地传递给读者、传递给社会。为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就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和社会关切的问题发布信息。新闻发言人在接受社会媒体采访时,要在全面、深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政策尺度,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对捕风捉影的信息,要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对片面和极端信息,要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对专业性强的信息,要请专业人士和权威专家提供信息;对有争议的信息,要提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
再其次,要主动沟通社会媒体,建立健全联动宣传机制,增强高校与社会媒体的关联度和依存度。加强彼此的互动互通,就是要搭建让大学通向社会和让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与认可大学的桥梁,积极营造更适合高校与媒体交流、合作的良好环境。尤其是,针对重要活动和事件,高校要主动向媒体阐明有关活动和事件的起因、背景、实质、内涵和目的,力求在互动交流中赢得更多的舆论先机,争取最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
近年来,涉及高校的网络危机事件日益频繁,因此,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变被动为主动,抢占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妥善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当高度重视的特殊领域。
在当前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论坛、贴吧等匿名信息发布越来越便捷,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人人都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利和便利。这种话语权的改变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参与现实事务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很容易想到通过网络新媒体来寻求舆论的支持。因此,高校必须建好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处理机制,防止突发事件和负面信息演变升级为危机事件。同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也是高校的必然诉求。
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危机事件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和举措:一是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研判工作。网络舆情的爆发有一个过程,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涉及本校师生的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苗头。同时,网上爆料的情况十分复杂,准确研判舆情十分重要,要弄清楚网民的真实诉求,做到区别对待,避免因误判而应对失当。二是要对事件本身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核实。对实名举报和有证据的举报信息,高校相关部门要投入精力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核查,这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基础,切不可敷衍了事。要知道,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发布的信息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网民,他们会用全部知识和智慧来查找问题和漏洞,没有什么能隐瞒得住,调查结果如果不准确、不客观、不全面,就会引发更多的质疑。三是要积极回应舆情。出现了网络突发事件,网民都很关注学校采取了哪些举措。如果看不到回应,就会认为学校在躲避责任,就会穷追不舍,还会提出新的质疑。因此,面对网络突发事件,高校相关部门应迅速沟通,明确回应人选,回应人要积极主动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四是对事件责任人的处理必须一步到位。高校出了负面事件,以前经常采取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办法。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这样做会形成高校包庇袒护当事人的社会舆论。因此,高校要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对问题责任人一步处理到位,避免因处理不当将小事酿成大事。此外,高校出了负面事件,许多人只愿意改错,不愿意认错,觉得认错会丢面子。其实,学校如果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进行真诚道歉,就有利于将危机事件迅速平息,维护学校的形象。
(本文编辑:张鹤平)